“暴露的信息”又多了一个
人们在网上暴露的信息太多了,现在又多了 IP 属地这一个。
此次各网络平台公开 IP 属地,大家的担忧之一源于对隐私的侵犯。如一个流行的评论所称,从 IP 开始,之后是区域、街道、小区、楼栋号、门牌号、身份证,人们担忧隐私被一步步蚕食。
如果仅看 IP 地址,这个担心可能多余。即便知道具体的地址号,查询时也主要显示的是国家 / 地区 / 城市、经纬度、IP 主机名称、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等信息。使用者姓名、准确地址、电话号码等可直接定位到个人的信息,仅靠 IP 地址难以获得。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琮玮表示,目前 IP 归属地范围仅显示到省份或国家,没有直接指向,也不可能仅凭某省属的 IP 而关联到特定的个人。
但平台不仅仅掌握 IP 信息,它们获得的多种数据,依旧可以还原一个人的大部分信息。
以某主流平台为例,其用户协定中显示,其获取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身份与鉴权信息(如自然人身份、账号、基本资料)、使用过程信息(如位置、联系人)及设备属性信息。如果用户使用了特定服务,还会相应收集身份证号、面部识别特征、支付账号等更进一步的信息。
此外,个人在该平台发布的内容、好友关系、活动痕迹等,也属于平台信息采集范围。社交平台通常是前台匿名,后台实名。2015 年开始施行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管理规定》首次提出“网络实名制”,即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左晓栋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由于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每位网民都可能被精确追溯——这也意味着,倘若出现问题,可通过事后行政层面的监管手段来采取措施,而无需事前公开地理位置。”
实际上,除了隐私,人们担忧正是属地信息加上其他信息,会为显示 IP 属地增加其他含义。比如助长“地域黑”、经由属地信息预设发言立场等。更何况此次公开 IP 属地并没有经过用户同意,可秉承的法律依据也未正式生效。
泄露隐私,对个人权益造成侵犯,从来都是综合所得。
来源于网络,侵权删